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涉及情绪、心理和社会层面的动态平衡
那你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吗?
如何在日常工作、生活、学习中
做好情绪管理?
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有关情绪和心理健康的几个常见问题
本期嘉宾
世卫组织(WHO)最新概念,心理健康是一种精神上的幸福康宁状态,使人们可以应对生活压力、实现能力,很好地学习和工作,并对社会有所贡献。它是健康和幸福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仅指没有精神障碍。
心理健康的评估标准
(1)心理适应能力:随着大自然和社会内部环境的变动或改变,产生适当的紧张或不安。
(2)心理活动耐受力:能经受慢性、长期的精神的能力。
(3)心理自控力:指情绪强度、情感表达、思维方向和过程。
(4)意识水平:即注意力品质。包括注意的广度、稳定性、分配与转移。(5)社会交往:是人类精神活动产生、维持的支柱。通过人际交往产生安全感。(6)康复能力:是从创伤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即所谓的“情绪感冒”之康复。
(7)自信心:要有正确“认知自我”的能力,过高或过低均不适宜,否则容易产生自恋或自卑心理。
总而言之,心理健康就是具备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清晰的自我认知、良好的社会功能适应性与心理韧性;反之,如出现持续的焦虑或抑郁超过2周、回避人际交往的社会退缩、认知功能下降、注意力分散就是心理失衡的表现。
关于情绪
情绪是人类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掌握人类行为、心理健康和社会互动的重要窗口。全球共通性的基本情绪有7种,即喜悦、悲伤、愤怒、恐惧、厌恶、惊讶、蔑视。我们常说,每个情绪背后,都有一个未被满足的心理需求。
(1)愤怒:背后是“被尊重”的心理需求,感到被忽视、被不公平对待。可以书写情绪日记明白自己愤怒背后的原因;通过肢体发泄则可以做一些简单的运动,如跳绳等,让情绪得到释放。
(2)焦虑:背后是“掌控感”的需求,是对安全感的缺失,对无法掌控的事情感到不安。可以设定小目标,将任务分解,先易后难;还可以做深呼吸冥想,放松身体。
(3)孤独:背后是寻求“归属感”的需求,觉得难以融入世界,内心是渴望亲密关系和情感的连接,希望被理解和接纳。可以参与自己感兴趣的社交活动,找朋友倾诉;还可以养宠物,让其陪伴你,给你带来情感的支持。
(4)疲惫:背后是“休息和恢复”的需求,不仅是躯体的疲倦,更多的是长期内心耗竭的信号,暗示我们需要身心恢复的空间。可以给自己安排休假,也可以泡热水澡,还可以通过练习瑜伽、芳香疗法、听音乐、晒太阳和户外散步让身心彻底放松。
何为情绪管理?
情绪管理是指处理情绪的能力,通过认知、行为策略,调节情绪的强度、持续时间与表达方式的能力。有效的情绪管理可以降低抑郁的发病率;对个体的自我成长发挥决策优化作用,可提高长期目标达成率、降低人际社交成本、加快学习新技能的效能,而自我成长反过来可提升情绪管理能力。
一般情绪价值分为两类,即正向供给,如有效的赞美与鼓励,还有负向缓冲,如化解冲突的时间响应。情绪价值给个体层面带来的优势可增加80%的收入;给社会层面带来的优势是获得帮助的概率会提高80%;给团队带来的优势是协作效率会提高35%。情绪价值也可以使个体持续接受积极情绪从而提升多巴胺受体的敏感性、增加接收者的利他行为,使得被肯定者的问题解决能力得到提升。
如何做好情绪管理
情绪管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情绪的觉察、调节、传达都是学问。
情绪的观察:从关注身体信号、明确情绪种类和记录情绪开始觉察情绪背后的原因,了解这些原因源自哪些原始伤痛。同时要区分情绪和行动,我们可以应用正念技术来提升觉察情绪的能力。
情绪的调节:可以从认知和生物层面着手。通过换位思考改变对情绪事件的看法,帮助我们缓解负面作用;生物层面是指通过行为激活,比如感到有压力时通过跑步、听音乐或与朋友交流来减轻我们对压力产生情绪的负面作用,也可以通过深呼吸、冥想等调节身体状态的方式来缓解情绪反应,还可以通过写日记来释放愤怒和委屈等情绪。
情绪的接受:学会接纳情绪并允许它们存在,和每个情绪和解。
情绪的表达:重视并接受情绪的爆发。爱自己内心的众生,走向爱外在的众生,从而真正实现爱自己。
当然最重要的是学习与情绪相处,容忍不适,并通过建立一些长期的爱好以建立起积极情绪的来源,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国家卫生健康委将2025—2027年确定为“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推动和拓展心理健康以及精神卫生服务。国家卫生健康委协调工业和信息化部设置了全国统一心理援助热线“12356”,可以通过热线电话的方式获取专业、便捷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目前的心理健康咨询热线是“962525”,后续会陆续开通。当然对于严重的心理问题,我们建议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记者:汪婷婷
部分图片由AI生成
编辑/初审:林心怡
复审:石思嘉